2011年8月31日 星期三
股災後新趨勢 顛覆舊思維
【聯合晚報 記者嚴珮華 2011/08/31】
金融海嘯以來,市場對經濟穩健復甦的期待,已經被今年8月以來的股災打破。因為市場已經開始明白,在去槓桿的環境下,光靠寬鬆的資金環境並無法促使經濟回升,但是要從哪裡去尋找新的經濟成長點,短期卻又沒有任何藥方。然而,在這次股災後,卻也有新的投資趨勢浮現,而這些新趨勢,也將徹底顛覆投資人的舊思維。
保誠投信投資長黃耀東認為,這次股災的成因,無論是美國的信評調降,還是歐洲的債務問題,主因市場已經不再信任政治人物可以解決眼前的問題。譬如歐債的問題,根本之道是增加稅收,刪減支出,並且修改歐盟的遊戲規則,但是政治人物為了選票,卻不願意這麼做。
保誠投信補充,美國的情況也是一樣,白宮也知道只有先避免短期違約(調升舉債上限),才有辦法進行債務刪減的工程;但是國會與右翼卻對歐巴馬政府調高債務上限刁難,這種只有政黨利益而沒有民眾利益的做法,同樣也打了市場一記耳光。所以,在選票跟是非面前,政治人物往往只選擇選票,歐洲跟美國都一樣,這是投資人要顛覆的第一個思維:政客想的與你不一樣。
黃耀東指出,因為這樣,市場波動就比過去更強烈,也因為新的市場秩序與經濟秩序還沒建立,所以高波動度的市場特性,會持續更長一段時日;投資人對資產報酬的期待,也會從過去的「高報酬」,轉變成現在的「高穩定」,就是「少賺就贏,沒賺不輸」。在這樣的期待下,固定收益的資產逐漸成為主流,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過去這段期間,即使經濟動盪異常,但是資金依舊往債券市場布局的道理。
最後,既然市場波動異常,單純只靠定期定額就能賺錢的邏輯也說不通了。保誠投信表示,在景氣循環有軌跡可循的時候,定期定額的確可以發揮兼顧風險與報酬的優勢;但是當景氣循環不再有跡可循,只有定期不定額的做法,可以彌補定期定額的不足之處,所以建議投資人在股票資產上,可以用定期不定額的方式,取代過去定期定額的觀念,因為透過定期不定額,投資人才可以更了解自己資產當前的報酬狀況,並且針對經濟環境作出對策,這才是維護自己資產最負責的方式。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