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8日 星期日

次貸案 - 風雲再起



圖片來源 : www.1010wins.com


高盛案 陰謀論甚囂塵上

【經濟日報╱編譯陳家齊】
即便相關論述已經汗牛充棟,人們仍在討一個簡單的說法,解釋為何相對少數的人付不出房貸竟會演變成嚴重的金融危機。對此,美國證管會(SEC)對高盛公司的22頁起訴書看似提供了一個劇本。

劇本裡的角色有全球最會賺錢的投資銀行高盛公司,以及靠做空美國房市賺到幾十億美元的鮑森避險基金。這裡有個名字像間諜小說人物的31歲法國籍惡棍「托爾」,他向被害投資人兜售稱為「珠算」(Abacus)的金融商品。

倒楣的德國工業銀行(IKB)拿1.5億美元購買這個「珠算」,全數賠光。這裡還有個中間人ACA管理公司。美國國際集團(AIG)甚至還出來跑龍套。

證管會指控說,想要放空美國房市的鮑森,實際上是付給高盛公司1,500萬美元,創造一筆房市一跌就會完蛋的垃圾證券;高盛騙ACA說這個證券不是垃圾,於是誘來不知情的德國銀行吃下這筆垃圾。鮑森賺到10億美元,投資人賠掉10億美元。而挨告的不是鮑森,是出面兜售的高盛。

就美國證管會的觀點來看,高盛在幫大客戶鮑森賺大錢的同時,卻沒有盡責向其他投資人揭露訊息,這種行為變成詐欺,讓高盛成為美國政府第一個針對房市證券起訴的金融巨頭。

高盛抗辯說這種指控毫無根據,還指出該公司實際上在IKB銀行的交易中損失9,000萬美元。但光是起訴已為國會轟炸華爾街提供了充足火力。參議院銀行委員會主席陶德說:「讓我把話說清楚,我們不需要等到這個案子結束,也知道資產擔保證券的不透明狀況助長了這次金融危機。」

這起案子的時機敏感,美國總統歐巴馬同一天表態要強力推動金融改革法案。而反對黨共和黨的全數41名參議員,共同連署表態要推動「跨黨派」的金改法案。他們不想被貼上與金融家狼狽為奸的標籤,急於劃清界線。

AIG沒有直接涉及證管會控告高盛案。但是,這家創造出一個超級金融賭場,最後把身家全部輸光的保險公司,則是在其他的「珠算」金融商品合約中與高盛對賭:房價要是漲,AIG賺錢;房價跌了,高盛贏錢。AIG輸錢輸到必須靠納稅人輸血1,823億美元,才能存活至今。

大型商業銀行可以作壁上觀。他們可以說,你看,就是高盛這種投資銀行把市場搞壞的;我們可沒承作不良貸款,讓房市陷入這種境地。都是投資銀行拚命包裝房貸證券,賺手續費,房市泡沫才吹到這麼大。

但就如同各方報導,高盛不是唯一在創造這種複雜、不透明金融商品的公司。其他華爾街銀行也都為客戶量身打造可用來做空美國房市的證券,內容隱晦到只有少數人清楚。而根據華爾街日報記者祖克曼所寫的書,德意志銀行也曾想效法高盛,參加鮑森的賭局,結果卻對鮑森賭輸了5億美元。

許多人心中的陰謀論是高盛一手打造這場金融危機,讓自己獲取暴利。儘管高盛不可能獨自造成這麼大的危機,但高盛成為美國政府對次貸證券的第一個控告對象,卻使這種陰謀論更甚囂塵上。

但這種陰謀論忽略掉其他也要負責的人:沒盡責的監管機關、應該很清楚投資內容的機構投資人、買自己根本負擔不起房子的房貸戶,以及已蒙羞的信評機構。如果高盛事件讓這些人趁機脫罪,將非常不幸。 (取材自華爾街日報)


高盛案 詐傷金融與商品市場

【經濟日報╱編譯陳家齊】
美國證券管理委員會(SEC)將繼續調查其他與美國房市連結的複雜證券商品,16日對高盛的民事控告可能只是開端。金融股紛紛重挫,並拖累石油、黃金等商品市場大跌。

美國證管會並表示,荷蘭銀行(ABN Amro)與德國工業銀行(IKB)是高盛這項合成債權擔保憑證(Synthetic CDO)產品的大輸家,一同賠掉近10億美元。IKB與買下荷銀的蘇格蘭皇家銀行(RBS)後來都必須接受政府救援。

SEC的詐欺指控使高盛商譽蒙上陰影,投資人並擔心其他金融機構也可能遭遇類似官司。高盛股價16日收盤暴跌近13%,市值蒸發120億美元。德意志銀行跌掉9%,摩根士丹利下跌6%,收購美林公司的美國銀行以及花旗集團皆下挫5%。

負責調查本案的證管會結構與新商品部門主管林克(Kenneth Lench)說:「證管會繼續調查投資銀行與其他將複雜金融產品包裹成證券的公司,他們在美國房市顯露下滑跡象時推出這些連結房市的商品。」

高盛等投資銀行一直是商品期貨市場的資金主力,高盛被告的消息撼動商品市場。西德州輕原油5月期貨價16日一度暴跌3.5%,收盤跌幅縮至2.7%,成為每桶83.24美元。黃金現貨價格也大跌1.88%,至每英兩1,137.4美元。

證管會指控,高盛2007年2月推出的「珠算2007-AC1」(Abacus 2007-AC1)的合成CDO商品,其實是設計用來讓鮑森避險基金公司做空房市。但是負責這項產品的高盛副總托爾(Fabrice Tourre)卻欺騙投資人說,「珠算2007-AC1」是由另一家獨立的ACA管理公司所設計,隱瞞鮑森正在做空這項產品的事實。證管會因此對高盛公司與托爾都提出民事的詐欺訴訟。

證管會表示,控告高盛是基於高盛隱瞞證券產品的重大事實。鮑森公司沒有遭到任何指控。

2006到2007年期間,看空美國房市的人紛紛找上各投資銀行,設計與這次涉案CDO類似的複雜放空產品。因此高盛被告可能是連串類似訴訟的開端,在這類CDO虧錢的投資人可能紛紛興訴。

荷蘭合作銀行(Rabobank)已在去年控告美林公司用同樣的手法,一方面讓避險基金客戶做空CDO,另方面又在未告知的情況下向荷蘭合作銀行銷售這筆CDO,使該銀行損失4,500萬美元。

美國證管會的起訴文件說,德國工業銀行因為「珠算2007」而虧掉1.5億美元,荷蘭銀行賠掉8.41億美元。這些錢最終大多落到鮑森公司手中。高盛在過程中收受鮑森公司1,500萬美元的手續費。知情人士說,托爾在2007年拿到逾200萬美元獎金,並獲升遷到歐洲推廣這類產品。

高盛發表聲明說,證管會的指控「毫無事實或法律根據」,將極力維護公司的清白。高盛並指出,在這場交易裡高盛也損失了9,000萬美元。


小辭典/合成CDO

債權擔保憑證(CDO)是分層給付的金融產品。一般是把許多有固定支付金流的債券集合成一個資產池,然後分多層出售。優先層CDO買家拿最低利率,但優先獲得支付;最底層CDO買家拿最高利率,但萬一違約就首先承受損失。

合成CDO則不把實際的資產證券放進資產池,而是拿信用違約交換(CDS)合約放進資產池。在高盛案中,SEC指控高盛其實是讓做空這筆CDO的人去選擇哪些CDS要包裝進CDO,但沒有告訴CDO買方。
(編譯陳家齊)
【2010/04/18 經濟日報】



秋後算帳…華爾街券商頭痛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
金融風暴至今看起來好像已差不多平息,但美國國會和證券主管當局卻準備秋後算帳,最快將於下個月開始調查高盛等華爾街券商,看他們的業務是否違法。

紐約時報引述知情人士報導,美國國會、證券管理委員會(SEC )和華爾街自律組織金融業管理協會(Finra),將調查高盛、德意志銀行和摩根士丹利等華爾街券商,在銷售抵押債權憑證(CDO)這類複合性證券時是否違法。

報導說,華爾街券商在房市景氣大好時,把大量房貸債權包裝成CDO賣給客戶,卻同時放空這些複合性證券以避險。後來房市開始下滑,高盛等券商疑似變本加厲,一邊銷售價值不斷縮水的證券,一邊繼續放空。大多數人因房市崩盤受害時,他們卻坐收可觀的利益。

報導指出,所有調查都還在初期階段,但重點看來在於這些證券的設計方式,是否故意挑選風險特別高的房貸相關資產,再層層包裝成金融商品出售。高盛等業者出售的部分證券,在設立後幾個月內就價格暴跌。銷售給投資人卻又放空這些證券的兩面手法,是否違反公平交易法或證券法,也是調查的重點。

高盛和其他華爾街同業當然嚴詞否認,表示他們向來運用多種交易技巧避險,宣稱許多謹慎的投資人也用同樣的手法。不過,這些CDO到最後都成為券商大量放空的工具,主要目的已經不是避險。

紐約R&R顧問公司結構性金融業務專家雷恩斯形容,這就好比你幫別人的房子買火險,然後再放把火燒掉它。

報導指出,同樣靠放空複合性CDO賺大錢的,還有不少避險基金,例如鮑森公司(Paulson & Company)。德意志銀行、摩根士丹利以及Mariner投資集團旗下的Tricadia管理公司,也大玩一手放空房貸市場、一手推銷CDO給客戶的把戲。

美國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主席安傑里德(Phil Angelides)表示,高盛、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等公司的執行長下個月將赴國會作證,美國銀行即將上任的新執行長莫尼罕,預料也會出席。

安傑里德表示,這些金融機構無疑在金融風暴的中心,但先不要對他們的角色預設立場。這場聽證會訂明年1月13和14日舉行,預定明年底提出最後調查報告。
【2009/12/25 經濟日報】



圖片來源 : 洛杉磯時報


基金經理人鮑森 投資心法不藏私

【經濟日報╱編譯余曉惠】
不少人因金融海嘯跌得鼻青臉腫,避險基金經理人鮑森(John Paulson)卻因慧眼獨具賺進200億美元。現在,鮑森要分享他的投資心法。

鮑森目前身價逼近40億美元,每日薪資達1,000萬美元,比JK羅琳、歐普拉和老虎伍茲三人2007年的薪資總和還高。鮑森2006年預見房市泡沫化,以逾10億美元為房貸抵押投資大買保險,房市崩盤後,一檔基金甚至增值逾500%。

去年,鮑森再次放空金融股大賺一筆。以下是鮑森的八門投資心法。

首先,不要依賴專家,對華爾街力推的商品保持警覺。投資人在這波金融海嘯雖損失慘重,但絕對比不上身陷有毒資產泥淖的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諷刺的是,麻煩就是這些銀行惹出來的,而且華爾街頂尖的分析師還曾擔保它們安全無虞。

其次,泡沫意味著麻煩。儘管學理指出金融市場效率已經提升,但是無論房屋、能源等市場皆陸續出現金融泡沫,顯示市場走向愈來愈難預測,鮑森建議,投資人應隨時擬定退場策略,並保有現金以安全脫身。

第三,專注於債市,因為債市比股市更能預示危機。鮑森認為,投資人關心股市漲跌卻不瞭解債市,是錯誤的作法,因為通常複雜的市場才能看出危機的端倪,次貸危機就是一例。

第四,專精新投資。儘管鮑森並不熟悉信用違約交換(CDS)商品,卻因下功夫瞭解而獲利。鮑森建議,投資人可多瞭解指數股票型基金(ETF)。

第五,有保險有保庇。很多投資人擔心房市過熱卻不加以因應,例如當時CDS之類的保險工具價格極其便宜,許多專家仍忽視它們。

第六,經驗是王道。能在這波金融海嘯屹立不搖的投資人,多半被視為過氣,但這些人才是歷經多次市場崩盤的悍將,反觀不少銀行家和分析師只在承平時期平步青雲。

第七,不要和投資談戀愛。鮑森今年初看好銀行和金融類股,因為其資產負債表已有改善。鮑森的金玉良言是,最棒的交易不會永遠如此,所以要擦亮眼睛。

最後,運氣也很重要。鮑森2006年初看準房市將有一波麻煩而下注,但有些人卻因過早下注錯失良機。他建議投資人,即使確信投資能獲益,也不要冒太大風險。
【2009/11/16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