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5日 星期一

苦守寒窯 不如尋找第二春


【經濟日報╱文╱張?文】
日本基金曾經是台灣投資人的舊愛,但時過境遷,日本基金不再受寵,產生的傷痕卻仍然存在。新制規定台灣投資人持有比重超過七成的境外基金必須停賣,在這些基金中,有不少檔是日本基金,包括日本小型、日本店頭、日本科技基金等,顯示不少投資人套牢後不願認賠。

投資人如果已經持有日本基金,該如何因應呢?這要看投資人的投資配置與對日本前景的看法而定。如果投資人對日本前景有信心,就繼續定期定額,但總金額及比重不宜太高。

如果投資人對日本前景不確定,但又虧損嚴重,不想認賠殺出,怎麼辦呢?日本股市總有春天吧?其實,從哪裡跌倒,不一定要從哪裡爬起來。等到日本股市回春時,其他股市應該也不會差。

投資人如果不想完全認賠殺出,可以試著贖回一半或三分之一的資金,放在其他前景較好的市場。過一段時間後,再比較有轉換及沒有轉換的成果。

如果發現轉換跑道才是正確選擇,可以分批贖回日本基金,雖然在日本基金虧損,但可以藉由其他基金賺錢彌補回來。否則,一味「苦守寒窯」,反而喪失機會成本,也就是資金可以在其他市場獲利的機會。



【Winzi 讀報】

這也是一般投資人最常患的通病,另一問題是因為「功課」做的不夠多,不知到要換到那一檔基金。以下再摘錄一篇報導做分享。



投資八大盲點 千萬別犯

【經濟日報╱朱岳中/ 2010/09/28】
中秋節剛過,大家在佳節期間少不了各種美食佳餚,媒體也不忘提醒大家要注意飲食均衡,避免食用烤焦的食物。相信大家多少都有健康常識,但說起投資理財的「健康常識」,卻往往被投資人忽略!

這幾年來幫親朋好友、乃至藉由各種媒體幫投資朋友做過無數次基金健診。每每發現許多投資人總有些投資上的迷思而不自知,或是知道有問題卻不知從何調整起。

我大致整理了八大問題供讀者參考,大家可以自我檢視是不是有下列的迷思:

一、自認是穩健投資人,卻多投資積極的標的。會發生這樣的問題往往是因為投資人根本搞不清楚該項商品的屬性。我常在各種場合提醒投資朋友,學會釣魚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先認識「魚」!也就是投資前應該先瞭解商品的屬性,再分析適不適合自己,否則其他都是空談。

二、希望作中長期投資,買的卻都是短線題材標的。這其實也是對商品特性不夠瞭解所引發的問題。一般而言投資範圍越大的基金,越適合做較長期的投資。像產業型基金或單一國家基金就比較適合波段操作。

三、沒有根據個人目標作配置。許多投資朋友會說,我的目標就是賺錢!當然賺錢是投資的最主要目的,問題是賺的錢要做什麼用的?例如是為了退休規劃或存子女教育金,與純粹只是想炒短線賺錢,方向就大大不同。

炒短線只能視為投機,投資和投機所選擇的標的當然也有所不同。投機得承擔較高風險,但存退休金或子女教育金當然得穩穩的做。

四、投資太集中在特定標的,未考慮分散風險。這幾年新興市場大好,許多投資人都重壓新興市場。

但大家也看到2008年的慘狀,即使後來市場反彈,許多人到現在依然在賠錢。再積極的投資人,多少都還是該配置一些相對穩健的標的以防萬一。

五、買了許多檔基金,看似有分散風險,但實際上多所重複。絕大部分投資人都知道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但攤開對帳單一看,卻都是性質相近的。像亞太、東協、新興亞洲看似不同,但實際投資內容多所重複,且相關性高,同時投資並無法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

六、亂槍打鳥,毫無投資邏輯。一些投資人資金無虞,一口氣就買了數十檔甚至上百檔的基金,深怕錯失了哪個機會。尤其一聽到媒體或理專的推薦就又連忙搶進,這樣的作法反而缺乏投資效率。投資人應該根據自己的目標(核心),以較高比例配置,再搭配互補性的衛星投資。其他不適合自己的標的就不需多理會。

七、賠錢、短期又無轉機機會的,卻仍捨不得賣。到現在還有不少投資人持有2000年網路泡沫化前才買進的科技基金,被日本基金套住的更是大有人在。投資人總希望出場時是賺錢的,但有時認賠賣掉換到更有前景的標的,反而可以讓投資人更快回本甚至獲利。

八、明知自己投資配置有問題,找專家健診卻又不照著調整。這好比看了醫生,拿了藥,卻不服用。更不要說許多人投資出了問題,還不知要尋求專家找出問題所在。

大家都知道身體健康很重要,也願意吸取健康知識,甚至花錢做健康檢查。然而一旦財富管理出了問題,身心難免會受到影響,大家是不是更該正視財富的健康問題呢?

(作者是南台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助理教授,曾與夏韻芬合寫《基金私房學-換個腦袋買基金》一書,除擁有專業學術背景外,也有20年以上的實戰投資經驗)

【2010/09/28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