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日 星期六

歐美製造業降溫 復甦添變數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綜合外電】
最新調查顯示,歐洲和美國製造業景氣持續擴張,但逐漸降溫,亞洲的印度製造業的擴張速度也降至10個月最慢,代表全球經濟前景仍充滿變數。

據供給管理人協會(ISM)1日公布的資料,美國製造業景氣9月連續第14個月擴張,但速度減緩,ISM製造業PMI跌到54.4,是10個月最低,也不如8月的56.3,但優於道瓊社預估的54。

美股1日盤初在製造業等經濟數據優於預期帶動下,三大指數同步上漲,道瓊最高漲逾0.7%。但由於市場對前景仍有疑慮,之後在平盤上下震盪。

負責ISM製造業PMI調查的歐爾表示,綜合數據顯示製造業上個月相對強勁,因為54.4依然相當正面,但細項數據走弱,整個情況較沒那麼樂觀。

Markit Economics 1日公布的資料顯示,歐元區9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降到八個月最低,從8月的55.1下滑到53.7,比9月23日公布的初估值只多了0.1。雖然該指數已連續第12個月保持在代表景氣擴張的50以上,但節節下滑代表歐元區經濟成長減速。



歐元區最大經濟體德國上個月製造業PMI從58.2下滑到55.1 ,義大利從52.8下跌到52.6,法國一枝獨秀,從55.1上升到56,但西班牙和愛爾蘭的PMI跌到50以下,是2月來首見。希臘從43上揚到44.7,但仍在衰退階段。Markit首席經濟學家威廉森表示,景氣下滑的速度以及愛爾蘭、西班牙和希臘同步陷入衰退的情況,相當令人憂心。另一份報告顯示,歐元區8月失業率連續第四個月維持在10.1%的12年新高。



在歐元區意外的英國,製造業上個月景氣也減緩至10個月最慢,PMI指數從8月的53.7跌到53.4,不如市場預期的53.8。出口訂單也出現一年來首度下滑。



中國9月PMI不降反升,相較之下顯得一枝獨秀;印度9月製造業PMI從57.2跌到55.1,是十個月來最低;澳洲製造業也出現九個月來首見萎縮。這些數據勢必影響這些國家央行的政策走向。
【2010/10/02 經濟日報】






ISM:美國9月制造業擴張速度略有放緩

【鉅亨網/師衛娟 編輯】
美國供應管理學會1日公布,美國9月制造業PMI降至54.4,9月價格指數升至70.5;數據顯示,9月美國制造業擴張速度略有放緩,且物價壓力上升。

綜合媒體10月1日報導,美國供應管理學會(Institute for Supply Management)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9月份美國制造業活動加快,但擴張速度較8月份有所放緩,并且價格壓力加大。

9月份供應管理學會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從8月份的56.3降至54.4。此前接受調查的經濟學家預計,9月份該指數為54.0。

供應管理學會稱,該指數高於50表明制造業活動在擴張,這已是制造業連續第14個月增長。

但負責主持供應管理學會調查的Norbert Ore稱,雖然9月份的采購經理人指數表明制造業仍表現相對強勁,因為54.4的PMI依然比較積極,但整體狀況并不十分令人振奮。

9月份的新訂單指數從8月份的53.1降至51.1;生產指數從8月份的59.9降至56.5。

9月份工廠就業率緩步增長。工廠就業指數從8月份的60.4降至56.5。庫存指數由8月份的51.4升至55.6。出口指數幾乎持平,從8月份的55.5降至54.5。

物價壓力大幅上升。9月份的價格指數從8月份的61.5升至70.5。

【鉅亨網 2010/10/01】





台灣製造業新出口訂單明顯減少 9月PMI值49 連續2月衰退

【鉅亨網/林淑欣】
滙豐銀行今(1)日發布台灣採購經理人指數(PMI),9月份PMI值為49.0,略低於8月份的49.2,連續第2個月低於50.0分界線。數據顯示,台灣製造業營運狀況已連續第2個月出現衰退,主要是因為製造業新出口訂單明顯減少;整體新接業務量目前已連續3個月下降,除了全球經濟衰退期間的數據之外,為2004年4月以來歷時最長的下降期。

對此,滙豐環球大中華區經濟師郭浩庄表示,因海外市場的形勢嚴峻,導致台灣製造業營運狀況連續第2個月出現惡化。不過,產出降速趨緩,預示製造業活動可望回穩。只要就業保持成長,台灣穩健的需求應有望能推動GDP達到7.3%的年成長率。

匯豐銀行指出,新訂單量萎縮,導致9月份產出進一步下降。另一方面,積壓工作也在下降,說明台灣製造業的產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過剩。因新業務減少,成品庫存有所上升。不過,儘管新訂單與產出持續下降,台灣製造業9月份就業仍連續第15個月保持上升。不過,因新業務減少,9月聘僱規模的增幅為15個月以來之次低值。因產出下降,9月份採購活動減少,但供應商交期繼續延宕,主要原因是部分物料短缺。

另外,9月資料顯示,台灣製造業的投入成本大幅上揚,而且最近兩月升幅急劇擴大,9月升幅更明顯高於該項資料的長期平均值。即便如此,鑒於新業務競爭激烈,廠商無法有效加價,月內產出價格仍大致持平。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