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4日 星期一

CIT 執行長皮克 聰明反誤事

















【Winzi 序】

爬得越高就越容易目中無人,而過度的自信就會漸漸的變成自以為是的自傲。有才無德的人終究是是無法擔當重任的。

這又是一則與高收益債券基金有關的報導,因為有一些高收益債券基金持有CIT的公司債。

相關報導: 用錯CEO的可怕代價-剖析北電的悲慘命運


【經濟日報╱編譯 吳柏賢】
美國最大中小企業商貸機構CIT執行長皮克(Jeffrey Peek),當年上任時一心只想讓CIT變成另一個美林,結果最後CIT落得於2009年11月1日聲請破產保護,為美國史上第五大的銀行破產案,自己也成為眾矢之的於2009年底去職。

皮克2003年從美林銀行執行副總裁變成CIT執行長時,發下宏願要讓CIT改頭換面,變成另一個美林,在華爾街上呼風喚雨。他第一步就是把公司總部從紐澤西遷進曼哈頓第五大道的豪華辦公大樓,同時也將CIT帶入了紐約上流社交圈,贊助紐約市立歌劇院與大都會博物館,2008年皮克更風光獲得博物館董事一職。

一位前CIT高階主管表示,皮克是個「英俊瀟灑,受人喜愛」的傢伙,對人名與個人資料有超凡的記憶力。這位主管回憶,皮克剛上任時,批評CIT的文化太過拘謹,委託了心理評估公司來「了解」員工,並根據評估結果,僱用數百位與原本的CIT格格不入的銷售員。

在信貸全面擴張、衍生性金融商品瘋狂席捲市場的潮流下,皮克也向華爾街銀行看齊,把各種消費者與企業貸款包裝成新奇的證券商品,以滿足投資人貪得無饜追求高報酬的胃口。他擴張次級貸款業務,跟隨華爾街同業的腳步,將貸款重新包裝出售,並收購教育貸款集團公司。他也收購一個專事併購與收購的小組,開始將CIT塑造成精品投資銀行。和老大哥美林與其他大銀行一樣,操作槓桿買下企業,再轉手槓桿借貸。

但2008年初信貸市場風雲變色時,CIT開始陷入困境。信評機構把CIT的債券降等,迫使CIT出售資產與股權籌措經費。到了年底聯準會(Fed)以「不尋常且急切的情況」為由,快速通過CIT成為銀行控股公司的申請,以使CIT符合聯邦紓困法案的資格;隔日財政部便同意自問題資產救助計畫(TARP)抑注233億美元。

CIT高層始終認為,他們只需再一次援助便可站穩腳步。但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對這間兩年來接連處於虧損的公司不放心,不願支持CIT。皮克開始感到壓力,一篇刊登在有價證券雜誌的匿名文章「TARP太太的自白」說,「我看到我先生眼睛下方的皮膚泛黃,他的頭髮也由灰轉白。」消息指出,該篇文章是出自皮克妻子伊莉沙白之手。部分投資人認為,CIT早該採取較激烈的手段。一名前股東說:「他們將所有的雞蛋都放在政府的籃子裡。」一些政府官員表示,國會與政府中聽不到要援助CIT的聲音。

賓州債信評等業者Egan-Jones公司總裁伊根說:「一位優秀執行長的職責是預測市場狀況,皮克並不稱職。」(綜合外電)
【2010/01/04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