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3日 星期日
計 謀
圖片來源 : www.toonpool.com
諾瑟拉(Joe Nocera)專欄/雷曼倒了…全球金融浴火重生
【經濟日報╱編譯游宜樺摘譯】
如果一年前的這個周末,美國政府和銀行界設法避免了雷曼兄弟公司倒閉,那會發展成什麼局面?那使金融危機的演變會發生什麼改變?
不過大家都知道實際發生的狀況。在2008年9月15日,美國政府決定讓百年老店雷曼宣布倒閉,為全球金融界投下震撼彈,正式引爆了全球金融危機。而一年後的今天回過頭來看,我們發現,雷曼倒閉換來了全球金融界的重生。
雷曼倒閉後,AIG集團也奄奄一息,華爾街市場傳聞摩根士丹利將是下一家面臨倒閉的投資銀行,甚至高盛也傳出不穩的耳語。
當時我與包括歐洲央行特里謝等許多人一樣,認為美國前財長寶森(Henry Paulson)與聯準會主席柏南克決定讓雷曼倒閉,是一大錯誤。
迄今我仍然認為,寶森與柏南克要是有心,還是有辦法救回雷曼,但雷曼縱使救回來,全球金融危機依然一樣會爆發,而且情況會更加嚴峻。
不管是當時主持雷曼破產的前執行長傅德(Richard Fuld),或是其他前雷曼主管與員工,對美國政府選擇只讓雷曼一家倒閉都心存怨懟,原因是雷曼犯的錯誤和其他銀行一樣:過度的槓桿操作、太依賴高風險的不動產資產,以及忽視資產負債表的風險,但貝爾斯登(Bear Stearns)與花旗集團(Citigroup)卻都獲得政府救援。
雷曼在東窗事發前幾個月已感到事態嚴重,必須另謀解困之道,於是向美國政府建議是否能轉型為銀行控股公司,但當時擔任紐約聯邦儲備銀行主席的蓋納,並不認同此一提議,最後加以否決。就在雷曼倒閉後,蓋納隨即同意大摩與高盛同樣的提議,適時穩住這兩家銀行。
當然,政治因素也是雷曼倒閉關鍵之一。美國國會在雷曼事件一周前,才剛接管房地美與房利美,暫時無心再介入另一樁紓困案。華爾街日報財經版編輯威瑟爾在個人著作中透露,寶森曾在電話會議中表示:「現在大家已稱我為『紓困先生』,我不能再度出手。」
寶森嘴巴說他沒有公權力拯救雷曼,事實上是他並不想積極動用公權力,原因是他想利用雷曼殺雞儆猴:在宣布雷曼破產的早晨,寶森說:「我從不認為拿納稅人的錢冒險去救雷曼兄弟,是件妥當的事。」
我認同雷曼員工心中的憤慨,也相信他們遭受不公平的對待,但癥結是雷曼在不對的時間,處於不利的情況;為了整體金融體系,雷曼的倒閉可以說是不幸中的大幸。
在雷曼倒閉前寶森與柏南克曾遊走國會,希望促成國會修法,以便面對更大危機時擁有更多因應工具,但當時國會完全沒有意願。雷曼倒閉後,兩人隨即成功說服國會通過7,000億美元的金融穩定基金。沒有雷曼的倒閉,國會不可能通過這筆龐大預算。
雷曼當時若真的賣給美國銀行繼續存活下來,將換來更大規模的銀行倒閉,對國際金融秩序為害更大。
寶森當時要求華爾街自己想辦法拯救雷曼,但各家銀行執行長人人自危,因為大家都害怕下一個會輪到自己的公司關門。
當時倒閉的銀行若換成美林或AIG,將對金融體系會造成核彈級的破壞力,原因除了它們規模更大外,也因為美林與商業界關係更密切,AIG則是全球最大的保險公司,歐洲有一半銀行靠它發行的信用違約交換規避風險。
反觀雷曼幾乎與一般企業沒有往來,倒閉對金融體系雖會造成震撼,但影響力相對較小。
當時的情況一定得讓一家大銀行倒了下來,才能刺激民意和政府積極救援其他瀕危的金融機構,因此雷曼兄弟的倒閉算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的結果。
(作者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Winzi 讀報】
圖片來源 : YAHOO! FINANCE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